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公开>>最新公开>>正文
西安工业大学 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3-12-22 15:10   审核人:

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军工特色鲜明。

风雨兼程68载,一代代西工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始终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传统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形成了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2000余人。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材料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个学科上榜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4个,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数位居全国第39位,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校设有17个学院、研究院,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新时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起并成立了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筹建了西安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了西北兵器工业研究院、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与科学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等一系列国防研究平台,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落户我校,军委科技委快响中心在学校设立分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5人,12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高级别人才项目。

学校人才培养基础坚实,建有166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拥有36个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科技创新发展强劲,通过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武器装备承制资格,一大批成果应用在国防装备的关键领域。拥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2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各军种、各战区、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学校教师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0余项国防及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

学校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国际化育人工程,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一院一策“游学四海”出国交流平台,成立了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目前已同英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名校或研究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实施了200余个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包含世界名校访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假期带薪社会实践等。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留学西工”品牌工程,招收培养“一带一路”沿线32个国家本硕博和语言生四类留学生。

学校坚定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军工品格的锤炼,不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贴社会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强化学术主导,练内功,强实力,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培育高水平人才,向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进中。

1. 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 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实、知识面广,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内一流本科。

发展目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与评价体系较为完善,思政育人体系特色鲜明;“通识+个性”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成熟,通专两级、课内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泛在化学习环境和全过程考核评价全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一流+特色”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教材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以主要通识课为代表的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专业认证全面覆盖,专业内涵不断提升;招生、培养、就业有效联动,生源、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国际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学生中心”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4个,分布在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专业门类。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2392人,其中本科生18229人,占81.40%。

1.2 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考生对学校的认可度持续提升,2023年生源质量再创新高,展现出强劲的上升态势

在陕本科一批理工类录取最低分(479分)高出一本线36分,录取最低位次40688名(居省属高校第4位),较2022年提升2707名;文史类录取最低分(496分)高出一本线7分。外省生源质量提升明显,录取分数与省控线的分差普遍上升。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595人,实际录取4595人,实际报到4546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8.93%。艺术类录取470人,体育类录取62人,高水平运动队录取8人,内地新疆班录取25人,贫困地区专项录取332人,招收本省学生3102人。学校按照2个大类和49个专业进行招生。2个大类涵盖9个专业,占全校54个专业的16.67%。

2. 师资与教学条件

2.1 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生师比

引培并举,匹配发展需求,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需求。引进预聘制博士教师,引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强二、三级教授队伍,深入推进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强化人才库建设。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修订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学校机构与编制改革,挖潜和优化编制资源,提升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46人,外聘教师263人,在校生折合人数25337.5人,生师比为18.39。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71人,占45.83%,其中正高职人员173人,占13.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88人,占95.35%,其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666人,占53.30%(该数据以本报告为准)。现有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满足本科教学需要。

2.2 本科主讲教师及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进一步夯实本科教学基础,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贯彻“课比天大”理念,引导广大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

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我校1名教师代表陕西省参赛获全国二等奖(第二届获全国一等奖)。4位教师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活动标兵称号。

严把教师上课质量关,明确要求无主讲教师资格的不得独立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教学单位完成聘课后,教务处核查教学任务,发现问题坚决整改到位,杜绝无主讲教师资格教师独立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达教学任务的时候,明文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课程。同时,职称评审条例中明确规定申报教授职称者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教学效果须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的上课率纳入学院目标责任制考核,定期公布学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98,占总课程门数的50.20%;课程门次数为2143,占开课总门次的31.59%。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10,占总课程门数的20.62%;课程门次数为825,占开课总门次的12.1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86,占总课程门数的19.42%;课程门次数为778,占开课总门次的11.47%。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78,占总课程门数的39.13%;课程门次数为1612,占开课总门次的23.7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63,占总课程门数的38.38%;课程门次数为1588,占开课总门次的23.41%。

现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5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3人,占比为86.67%。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100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55.87%。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330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0.11%。

2.3 教学经费投入

优先保障、持续增加总体办学经费。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725.0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35.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96.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259.5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03.20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17.24元。学校对教学设施的持续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为教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教学用房、设备及其应用

贯彻“科教融汇”理念,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统筹使用资源。在持续加大整体投入的同时,适度向重点建设学科与一流专业倾斜,科研与教学平台公用,推动科教融汇。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贯彻到工作中,不断完善教学科研设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学校总占地面积77.34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77.34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98.0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39.32万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7.48万平方米(含智慧教室面积2.2万平方米,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18.41万平方米。拥有体育馆面积1.14万平方米。拥有运动场面积7.74万平方米。

按全日制在校生22392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4.54(平方米/生),生均建筑面积为43.80(平方米/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7.56(平方米/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8.22(平方米/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51平方米/生),生均运动场面积3.46(平方米/生)。

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4.3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3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946.7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9.87%。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312台(套),总值13449.49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8229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7502.35元。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

2.5 图书资源及其应用

按照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合理购进图书,适度增加电子资源,统筹二级学院专业图书资源,鼓励校友捐赠。截至2023年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3023.0m2,阅览室座位数3209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81.76万册,当年新增16766.0册,生均纸质图书71.74册;拥有电子期刊21.91万册,学位论文497.28万册,音视频1100.0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5.0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6066.63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29.84万篇次。

2.6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校园网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支持IPv4和IPv6双栈运行。核心网络数据传输全面达到40G速率,核心网络到楼宇达到40G或万兆速率,用户桌面有线网络接入达到千兆速率,无线网络接入支持802.11ac和802.11ax。校园网接入8条互联网出口线路,出口总带宽达到44G,其中教育网出口带宽0.5G,中国电信出口带宽10.5G,中国移动出口带宽20G,中国联通出口带宽13G;校园有线网络信息接入点22000余个,无线网络接入点5700余个。新一代模块化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275平方米、容纳70个可用IT机柜。建成了云计算校园数据中心,可满足至少500台虚拟主机顺畅运行。

信息化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建有一卡通、一网通办、OA办公、教务管理、研究生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学工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招标采购、大型仪器共享、财务管理、迎新管理、智慧工会、师资培训、校友管理、档案管理、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教学系统,日益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成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以超星“一平三端”为主,WeLearn随行和“头歌平台”两个专用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网三个平台辅助的“一主二专三辅”多平台运行模式。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301间,具有录播功能的教室250间,互动式智慧教室93间,板书投屏式教室23间,语音教室22间;教学机房共有计算机1870余台。

3. 教学建设与改革

3.1 专业建设

高度重视专业的优化布局。按照“一流+特色”的原则持续动态调整。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兵器工业需求,结合国防特色,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布局新工科专业,坚决推行专业“动态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布局得到持续优化。2023年新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智能建造”“运动训练”3个新专业、撤销2个专业、停止招生2个专业。

一流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获批专业数居省属高校前列。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任务,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2 课程建设

截至目前,已建设国家一流课程15门,省级一流课程37门,建有MOOC课程50门。学校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1740门。从2022年秋季学期起,面向全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48学时,3学分),目前已在2020级开出。组织第三届“百佳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共评选出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0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50项。6门课程认定为第二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课程获批陕西特色线上课程立项建设课程,3门课程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课程。推荐两门课程参评新华网新华思政课程思政案例课上线课程。

3.3 教材建设

落实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及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制订《西安工业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方案》,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立项支持新工科教材、立体化教材等校级规划教材12项、讲义12项。4部教材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其中获得一等奖1部,二等奖3部。

2023年全校选用教材1305种,全部进行了审核、公示,并对2种教材给出了立即停止使用或修改后使用的处理意见。全年共开出马工程教材覆盖课程51门,共557个教学班,马工程教材使用率100%。完成了14种境外教材的审核,合格率100%。2023年秋季,我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使用率达100%。

3.4 实践教学

学校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67人,具有高级职称7人,所占比例为10.4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2人,所占比例为92.53%。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703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395门。目前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建成“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实训课程体系,形成通专结合、模块化、多层次的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31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88门。拥有“智造创新工场”综合实践创新基地、现代武器装备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优化“3实4维”新工科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夯实工程实践育人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持续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新制定了《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严格执行《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西安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管理规定》等规定。鼓励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倡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本学年提供了4503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确保了一人一题。共有842.0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数比例约占50.95%,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34人。

建立“6阶3层” 管理模式,全省示范经验交流。建立“资格审查、出题/审题、学生选题、开题、中期、答辩6个阶段,专业、学院、学校3个层次”的“6阶3层”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运行过程,增强师生责任意识,兜住学士学位授予基本底线,提高学校毕业论文质量。2022届本科毕业论文教育部检测被抽检92篇,100%合格,没有“存在问题毕业论文”,全省不合格率5%,学校在全省工作会上做示范经验交流。完成2023届4550份毕业生论文定稿和终稿的查重、审核、抽检、学位办平台上传等工作,入库专家1211人,入库率100%。

3.5 教学改革

抓项目促成果,推动专业内涵发展。主动应对现代教育变革,加快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支持21个校级项目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截止目前,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3项,其中重点攻关1项、重点项目5项。评出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推荐7项优秀成果参评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制订《西安工业大学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修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完成69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立一流专业中期检查指标体系,完成近五年全校一流专业建设成果梳理,形成一流专业建设中期检查报告,为各专业指明后续工作发力点。

3.6 对外交流

搭建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筹划工作。2023年4月22日,正式获批设立“西安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完成首届招生、入学和联合授课工作。新增国家外专项目10项,聘请了来自7个国家或地区的13位外国专家,获得经费支持共计266万元,位列省属高校第三位。

积极拓展优质海外合作伙伴,扩大假期海外名校访学项目。新增签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2个合作高校,新增海外交流项目40余个(其中假期项目20余个,3个月以上赴外交流访学项目7个,本科双学位项目5个,研究生双学位项目1个,创新性的拓展学生海外升学项目10个),提升了学生海外项目广度和深度。学生线下出国(境)交流人数显著增加。

加入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新增美国梅森乔治大学、北亚利桑那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威斯康星大学斯托特分校5所合作高校。主动服务国家、省、市外事工作战略,共计招收各类留学生67名,其"中亚五国"奖学金生12名,语言生14名,本科生8名,硕士生31名,博士生2名。新开设语言班2个。

3.7 创新创业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共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40门,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6门。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51.18万元。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14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6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23人。

共建有54个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设立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5个,其中创业示范基地2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0个,创业园3个。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3个(其中创新70个,创业3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1个(其中创新84个,创业7个)。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1个,众创空间1个。

开展名师面对面培育“双创精英”专项活动,培训学生5365人次,开展学院竞赛项目推进、师生交流座谈会6场,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铜奖6项,省级金奖7项,省级银奖20项,省级铜奖23项。持续推进“六类五档三级”竞赛评价体系,A类竞赛国奖增长38.6%。国家级A类竞赛获奖大幅增加,学科竞赛排名上升106位,省属高校中排名第5。

4. 专业培养能力

4.1 培养目标定位与特色

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育人作用;坚持以智启人,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以美化人,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坚持以劳塑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全面贯彻OBE理念。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审核评估专业建设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科学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积极开展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持续优化通识教育,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进一步丰富“劳动教育”模块课程资源,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明确劳动教育依托课程。将劳动教育列入课程目标、融入教学内容、纳入评价体系。落实劳动清单制度。制定了《西安工业大学新时代本科生劳动教育项目清单》,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三个模块。

深化美育改革,整合美育资源。开足开齐“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公共艺术课程。明确美育学分要求。促进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各教学单位依托学科专业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特色美育通识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调结构促交叉,优化布局培养“四新”人才。面向国家战略和陕西24条产业链,制订《西安工业大学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3-2025)》,计划三年内专业新增数量和撤销数量达到专业总数31.5%。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3个新专业;预申报备案“数字经济”等4个专业。制订“人工智能”等5个微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等5个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0个专业顺利完成招生工作。教改实验学院录取学生276人。243名本科生转入新专业学习。

4.2 认证牵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聚焦工程教育,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贯彻“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本年度,完成“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认证协会专家组联合进校考查,组织“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专业开展新一轮认证申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顺利通过认证有效期内的中期审查。全面推进校内认证,顺利完成第二批4个校内认证专业的专家组现场考查,指导并促进专业持续改进。启动第三批4个专业的校内专业认证工作。截止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5个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5(省属高校中排名第4),在全国排名第39位。

突出产出导向,深化“通识+个性”培养模式改革。在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发布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组织开展51个专业、11个教改实验班、4个本硕贯通专业、3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共69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工作。优化调整《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依据合理性审核表》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完善并组织开展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工作。

4.3 一流推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任务,结合《西安工业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和考核标准(修订)》,组织开展学校28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中期检查工作。根据学校和专业掌握的数据,结合《考核标准》中的8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对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效果给出评价结论,督促各一流本科专业查漏补缺,持续推进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抓好辅修专业、微专业建设及大类分流工作,满足学生专业选择需求。2023-2024(1)学期,5个辅修专业、5个微专业面向全校2021、2022级本科生首次招生。共招26人,其中辅修专业18人,微专业8人。制定了《2022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方案》,材料、工商管理大类859名学生顺利分流到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9个专业。

推进科教融汇,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制订《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组织学院、专业与科研院所建设本科生科研实践基地,新增本科生科研实践基地62个。根据《西安工业大学科教融合课程管理办法(试行)》,基于4个本硕贯通专业立项建设科教融合课程10门。组织评选科教融合优秀案例70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5项。同时,面向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问题,以项目为主线,立项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项目制课程22门,进一步深化课堂革命,推动科教融汇、校企协同。

4.4 建好平台,“智造创新工场”育人成效显著

突出智能制造,不断优化兵工特色新工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3实进阶+X拓展”新工科实践课程体系,以智能制造为主线、以“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双路径,总体形成“通识实训-专业实践-双创实战”进阶式“3实”新工科实践必修课程体系和“开放实验-第二课堂-创客沙龙-志愿服务”的X实践选修课程体系。持续建设具有兵工行业特色和兵工思政内涵的新工科实践项目,全面实施“项目式、模块化、个性化”实践教学新模式。

强化数智素养,不断深化数字化新工科劳动教育。在新工科实践教育中厚植数智化劳动教育内涵,契合新时代对数字化劳动者的需求,形成现代工程实践劳动育人新格局,实现大学生“劳动基础理论-通用劳动技能-先进生产技能-综合劳动素养”的劳动能力素质进阶。

深化产教融合,做好校级顶层架构。形成“学院-学校-企业”三级联动虚拟教研室、“学院内循环-学校主循环-校企外循环”的工程实践复合师资运行机制。以学校“智造创新工场”为主要聚合平台,汇聚学校与企业优质力量,持续开展面向全国的师资新工科能力提升培训8次,涵盖教师300余人次。

加强推广交流,增强辐射效果。省内外实践育人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面向全国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交流推广,以“智造创新工场”实践创新基地为代表的新工科实践育人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17个省内外政府部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22所高校,140余名中学校长与700余名中小学生、19家企业赴我校开展新工科实践育人考察研学。陕西日报等媒体对“智造创新工场”建设与新工科工程实践育人成效报道12次。

4.5 创新机制,持续改良学风

不断完善学风建设体制机制,推进学风建设工作走深走实。建立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常态化师生联系机制,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全面推进学业导师制度,切实发挥学业导师“学业先导、专业引导、学术指导、职业辅导”的重要作用。建立管教耦合学风培养机制,实现全程育学风;积极组织“挑战杯”“互联网+”等学术科技竞赛,凝练学科竞赛品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涵养优良学风;定期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前往学生教学生活第一线,了解学生学习现状,解决相关问题;建立信息员反馈制度,了解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学校在教室、图书馆开设考研自习室、通宵自习室,为学生学习提供24小时服务保障。

结合专业特点,创新开展学风建设特色活动。光电学院探索朋辈帮扶新方式,积极开展“凝心聚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朋辈互助提振学风;机电学院重点打造“领航型”学风建设工程,优秀学生党员率先垂范,一对一帮扶学生参与一项竞赛活动、进入一个科技团队、取得一项成果,并依托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开展科创引领学风各项活动;材化学院以提升考研率为切入口推进学风建设工作;计算机推出学院毕业生就业榜、考研榜强化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电信学院积极探索“以培养良好学风为中心”的“科创育人”模式,把参加竞赛、参加学术科研放到与教学同等位置;经管学院打造“精英骐骥”考研就业计划、“养成塑形”学风提振计划,注重提升学生四级通过率、考研率和学生就业率;新生院推出早鸟计划和“四季画册”特色活动培育优良学风,并制定《“早鸟计划”实施方案》《晚自习管理办法》,带领广大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等。

5. 质量保障体系

5.1 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始终坚持并落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五育并举”不断提高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以本科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线,持续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一步落实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凝练办学特色,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持续深化有关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特色,培育优势,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学校党委会专题本科人才培养工作5次,研究累计召开校长办公会人才培养专题会议20次,主要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运行保障等问题。校领导带头深入教学一线,每学期开学第一课,全体校领导进课堂听课,全面掌握教学运行情况。

5.2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2021-2025 年)》(教督〔2021〕1号)等文件精神,完善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构建了由《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纲要》《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流程》《西安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实施条例》四部分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制(修)订33个质量保障制度文件,包括《西安工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管理办法(修订)》《西安工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修订)》《西安工业大学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西安工业大学教材核查与质量管理办法(修订)》等,健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5.3 教学质量监控与运行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主要通过日常监控、定点监控、定期监控、公众监控等监督方式。建立健全我校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西安工业大学本科课程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确保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构建“三阶三层”全过程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对当学期所有已开出教学任务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评价工作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产出成效三个阶段,评价流程包括课程负责人评价、院级评价、校级评价三个层面,打造课程教学质量管理闭环。

健全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分别设立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院教学督导组,完成新一届校教学督导团换届,校督导团成员26人。课程教学质量校院两级督导专家开展课堂质量评教,共听课评价5523学时,其中校级督导1493学时,院级督导4030学时。组织学生开展评教工作,学生参与评教33.4万人次。

5.4 有序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数据牵引,为评建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好先手棋,用数据牵引工作开展,设计生成了三份数据分析报告。一是从审核评估的视角对我校上一年度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审核评估数据分析报告》;二是面向在读本科生开展学习问卷调查,形成了《学生学习成长满意度调研报告》;三是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了教学体验问卷调查,形成了《教师工作满意度调研报告》。三份数据分析报告为校院两级的自查自建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专项推进,逐步调整学校进入迎评状态。有计划开展专项促进工作,持续跟进课堂“三率”(课堂到课率、前座率、抬头率),面向全校发布审核评估工作动态简报,促进学校调整审核评估工作状态;依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梳理本科教育教学制度,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制定审核评估总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责任清单,推动校、院两级有序开展自评自建工作;积极筹备审核评估校级动员会(暨教育工作大会),将于本学期末召开。

6. 学生学习效果

6.1 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铸魂工程、励学工程、护航工程、阳光工程、雪绒花工程、石榴籽工程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和覆盖面。

实施铸魂工程。制定学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全覆盖开展教育活动;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主题教育、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活动7次。

实施励学工程。修订相关制度,将考研率、就业率作为学院学生工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辅导员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职务晋升的重要指标;开展学风调研工作,撰写调研报告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组织各学院做好毕业生考研动员工作,报名提醒工作;组织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项目研究,参加学科专业类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各学院结合实际制定选树培育计划,提升“挑战杯”等国家级科技竞赛参赛水平层次,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实施护航工程,使用“企业微信+辅导猫”学工服务平台,实现学生工作在一个移动端办理;制定《“一站式”学生社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依托企业微信搭建“学工智能应答”平台,24小时应答学生诉求,接诉即办;完成“学生信息服务系统二期建设”项目立项。

实施雪绒花工程。出版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7次教学演练,录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示范课6个章节;获第八届陕西高校“阳光护航”心理育人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新增交大一附院、西京医院,工会医院、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为校医一体化点对点服务点,转介就医49人;升级完善心理健康信息管理平台,科学高效完成6064名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实施石榴籽工程。举办西安工业大学第二届民族文化节,面向全体民族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民族文化习俗展示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活动12次。

实施阳光工程。修订《受助学生义务劳动考核管理办法》;增设勤工助学岗位,鼓励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劳动锻炼提升自我;邀请受助学生组织、参与“四个一”资助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和网络思政平台建设,西工琢玉网开设并常态化更新说中国精神、琢玉榜样、西工学子问、红色放映室、琢玉树洞、学传统文化等栏目。本年度西工琢玉网发出原创推文378篇,总阅览量46.2万人次,视频号及“XATU小易学长”抖音、B站等平台制作、发出原创短视频98条,总阅览量28.9万人次。

6.2 学生发展情况

通过实施“六大工程”,积极推进三好班级、文明宿舍创建工作,举办先进个人和集体风采展示活动。创新形式开展十佳大学生、优秀毕业生、先进集体等西工榜样风采展示活动,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本年度共评选先进集体159个,省级优秀毕业生、十佳大学生等优秀学生1319人次,奖学金获奖学生4626人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764项,其中国际级4项,国家级182项,省部级578项;文艺、体育竞赛获奖183项,其中国际级13项,国家级69项,省部级101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篇,学生获准专利(著作权)数26项。

6.3 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

2023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508人,毕业率为99.25%,学位授予率为99.80%。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人数为697人,升学率为20.39%,其中考研率15.46%。

6.4 就业与社会评价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周密部署、细化工作、排解困难、强抓时机,不断扩大就业渠道及岗位供给,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全力推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3届本科毕业生450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86.28%。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考研率、协议与合同就业率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分别占签约就业人数的32.59%、18.09%和14.22%,符合学校以工学为重点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多元化,以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分别占签约人数的68.81%、22.67%和5.28%。毕业生就业地区遍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西部地方建设毕业生占比67.55%。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08%,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

7. 特色与亮点工作

聚焦工程教育,深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夯实新工科内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成效。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成果产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7.1 夯实新工科内涵,实践育人成效得到提升

优化“3实4维”新工科实践课程体系,工程实践育人不断夯实。优化“工程实训-专业实践-双创实战”新工科实践育人架构,贯通“慕课平台-智造实景-仿真场景-双创空间”4维实训场域,持续深化“项目制、个性化、进阶式”的新工科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工场-学院-企业”三联动虚拟教研室协作路径和运行保障机制。

新工科劳动教育内涵不断拓展,产教融合育人路径不断拓宽。获批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展数字化、智能化劳动实践育人内涵,持续开设陕西非物质文化特色劳动教育,形成“专劳耦合、数智赋能”的新工科特色劳动实践育人新格局。“智造创新工场”产教融合案例荣获第九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新增“软体机器人”“工业仿真”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组织举办中国仿真学会“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数智化人才培养论坛”、中国通信学会“智能制造及其装备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修班”,全国300余名高校教师参与。

面向国内外广泛交流,新工科实践育人示范效应不断彰显。新工科实践育人模式、产教融合、劳动教育等在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防科工局、山东莱阳、江苏高邮等16个政府部门,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33所高校以及19家国内外企业专家到工程训练中心参观考察;在“全球制造业峰会”等会议论坛做示范推广6次;“智造创新工场”面向陕西地区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12次,超千名学生受益;《陕西日报》《群众》等主流媒体对新工科实践育人成效报道20余次。

7.2 加强引导,致力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名师面对面培育“双创精英”,提升学科竞赛整体水平。邀请“互联网+” 国家级双创名师、“互联网+”国赛评审专家,线上线下开展《“双创精英培育计划”之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培训学生5365人次;深入开展学院竞赛项目推进、师生交流座谈会6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活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挖掘、培育重点项目,“互联网+”大赛获国家级铜奖6项。组织完成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省、校三级赛事。本年度校赛参赛项目725项,评选出校级金奖44项、银奖60项、铜奖75项。校级遴选第九届“互联网+”竞赛重点项目20项,培育项目10项,邀请“互联网+”国评专家指导、打磨了10轮次,34场次;对“互联网+”国赛入围项目进行集中封闭式训练,开展6轮次“面对面”打磨指导。最终“互联网+”大赛获国家级铜奖6项,省级金奖7项,省级银奖20项,省级铜奖23项。

持续推进“六类五档三级”竞赛评价体系, A类竞赛国奖增长38.6%。2023年共立项124项学科竞赛,较2022年(98项)增长26项,全面覆盖新版教育部学科竞赛榜单内竞赛。2023年,在国家级A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66项,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88项,获奖数量较2022年增长的38.26%,多项学科竞赛取得历史性突破,‘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首次获国家级一等奖;“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第20届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ISCC2023)获国家级一等奖5项等。

7.3 取得的亮点成绩

在陕理工类录取最低位次提升幅度位列省属高校第一,最低位次位列省属高校第四。2023年全国多省录取位次取得提升;在陕刷新历史最好成绩,位次大幅提升,理工最低位次较2022年前进2707位,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文史最低位次较2022年前进465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受到全国录取省份的广泛关注及考生的追捧,在陕最低录取分数实现首招年份一本线上7分的好成绩。

课程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增国家级、省级课程22门。对标一流课程认定标准,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持续深化课堂革命,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获批率居省属高校第四位,获批数在全国排名181。目前,我校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达到52门。6门本科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6个教学团队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被认定课程门数位列在陕高校第三位、省属高校第二位。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达到10门。7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其中陕西特色线上课程4门,陕西创新创业线上课程3门。

通过认证专业达到15个,在全国排名上升至第39位。“通信工程” “材料化学”2个专业顺利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完成认证协会专家组联合进校考查。截止目前,学校已有15个专业通过认证,在陕高校中排名第五位,在全国高校中排名上升至第39位。

“智造创新工场”产教融合案例荣获第九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工程训练中心获批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智造创新工场”产教融合案例荣获第九届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

教学竞赛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竞赛二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我校连续两届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以上奖项。获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各2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居省属高校前列。4名教师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称号,标兵数位居省属高校首位,我校是唯一连续三届获得课程思政“标兵”称号的省属高校。

国家级A类竞赛获奖大幅增加,学科竞赛排名上升106位。学生在国家级A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66项,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88项,获奖数量较2022年增长的38.26%。在今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我校学科竞赛排名第160名,5年滚动排名245名,分别较上一年上升106位和76位,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5。

附件【西安工业大学2022-2023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pdf已下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