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是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建校60多年来,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培养了11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
2015—2016学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员参与,全面做好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管理目标,依法管理。以“保运行、强申报、重建设”为着力点,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专业评估及认证为牵引,推进“卓越计划”和实验学院工作,不断完善和落实校企联合培养。以专业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强和落实“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监控与管理,促进优质资源建设工作。推进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开放实验室种类和项目。加强大创项目、学科竞赛规划指导,提高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覆盖度和参与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1.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1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为:以工学为重点,突出军工特色,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通过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基础,娴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竞争的综合素质。面向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设置55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51个,分布在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专业门类。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0000人,其中本科生18490人,占92.45%。
1.2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目前学校已在18个省份实现了一本招生,一本招生量占文理科生源的85%以上。考生对学校的认可度持续提升,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提高,近四年在陕招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100%,2016年招生4515人,本科新生报到率在98%以上。
在本科一批招生的18个省份中,理工类最低分高于一本线30分以上的有2个,最低分高于一本线20分以上的有5个,最低分高于一本线10分左右的有11个,一次性完成招生计划的省份有16个。文史类在一批本科录取的有4个省,最低分高于一本线15分以上的有2个,最低分高于一本线8分的有1个。
理工类在二批本科招生的24个省份中,部分省份录取最低分高于或接近一本线,其中在安徽省最低分高于一本线8分。最低分低于一本线10分的省份有10个,最低分高于二本线30分的有10个,最低分高于二本线20分的1个。24个省份一志愿率均达到100%。
文史类在二批本科招生有26个省份。最低分高于二本线50分以上的有12个省,最低分高出二本线20分以上的有8个,一志愿率达到100%的有24个。
1.3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陕西省教学名师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津贴专家等14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三五人才工程”、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四个一批”人才、省青年科技新星等9人,国家及省级优秀教师7人,国家及省级师德先进个人7人,聘任在陕西省教授二级、三级岗位教师27人。
1.4教学改革基本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以项目研究为基础,精心策划,突出特色,培育重大教学成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每年设立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每年开展一次教学成果奖评审。学校制定《西安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 》和《西安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强化了教学改革和重大教学成果的培育,在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取得了佳绩。
2.师资与教学条件
2.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1人,外聘教师95人,在校生折合人数21551人,生师比为17.26:1。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3人,占40.22%,其中正高职人员123人,占10.2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47人,占87.18%。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943人,占78.52%。外校学缘教师966人,占80.43%。现有专任教师数量与结构满足本科教学需要。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80人,“双师型”兼职实验技术人员370人;教学辅助人员110人,其中图书资料人员50人。
2.2教授承担本科课程
学校制定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聘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鼓励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专业发展方向的专题讲座、报告及相关课程。本学年,教授、副教授每年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93%,累计上课率为100%。学校现有教授123人,本学年承担课程264门,占总课程门数的13.9%,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88.6%。
2.3师资培训
学校实施教学水平合格测试、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和学生分类评教等措施,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学校印发《副教授直接评聘暂时行办法》,为在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学校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推进教师国际化工程。遴选43名教师利用“学校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出国访学。二是鼓励教师开展业务培训,资助教师参加校外业务培训和学术会议240人次;开展43位优秀教师学术休假活动。三是选派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本年度选派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教师8人,在职取得博士学位教师17人,教师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展研修12人。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150位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推进教师全程培养,建立业务档案1056份,完成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书588份。五是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系列讲座20余场,参与青年教师1275人次。六是不断完善教学梯队建设,遴选后备拔尖人才,本年度新聘任青年英才14人。
2.4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为重点,对教学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总额5.84亿元,本科教育事业收入3.14亿元,其中,地方生均拨款总额2.06亿元,本科生学费收入1.04亿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总支出4758.9万元,占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15.37%,生均2600元。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3947万元;2015年,本科生均实验经费300元;生均实习经费理工类400元,文管类260元,艺术类550元。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
2.5教学用房、设备及其应用
学校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有力的保障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各类型教学资源齐备,条件良好,很好的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学校千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计1925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2.671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大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47台,仪器设备值1.162亿元。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逐年增长,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733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21.5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400万元。
学校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62268平米,生均18.11平方米。实验室总面积58984平方米,生均3.19平方米,为加强学生实践性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教室座位总数33466个,其中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26370个,各类教室齐备,满足了各专业各课型教室需求。各类体育设施总面积78333平米,设有田径场3个,篮球场26个,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等场地共计119个。
学校强化实验室建设,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以院、系管理为主的体制。注重内涵建设,制定了《实验室教学管理办法》、《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维修管理规定》、《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加强管理,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保证实验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近年来,学校人事部门通过人才引进、岗位定编、人员培训、考核晋级等措施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目前全校实验室专兼职教师80人,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明显提高。
学校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各教学单位分层次、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工作。现有3个国家级、17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部对本科生实行开放,学生网上预约,实验室可以根据学生的预约,自主确定开放的时间,开放时间内有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大学生的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和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都在这些基地和中心完成。大型精密贵重设备对本科生毕业设计开放,学生亲自动手使用大型设备完成课题。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多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2.6图书资源及其应用
图书馆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现有馆藏图书157万册,生均73.05册。纸质期刊3698种,电子期刊34900种,电子资源数据库12个,硕士学位论文和随书馆藏光盘特色数据库2个。
学校建立微信图书馆平台,拓展服务通道。同时,深入学院有针对性地宣传电子资源,先后到材化、机械、光电、人文等学院开展了6次数据库宣讲,有力提高了文献利用率。根据经管学院读者的要求,采购了配合资本市场研究的国泰安数据库,全力支持教学科研工作。在图书馆内引进电子书移动阅读平台,拥有3000多种电子书,试用效果好,半年下载量超过1.5万次,收到师生好评。
2.7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校园网实现了万兆核心交换、万兆下联汇聚、千兆到楼、千兆、百兆到桌面的网络构架,同时可支持IPv4和IPv6双栈运行。有线网络已覆盖全校办公区、教学区和部分宿舍区。校园网总出口带宽2650M,其中教育网出口带宽500M,中国铁通出口带宽1000M,中国电信出口带宽1150M,网络信息点数11000余个,图书馆、教学楼及部分公共区域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无线AP 278个。学校信息化应用已经覆盖了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已有的课件点播及视频点播系统,建成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收录专业课程、微课等教学视频250余个,770多门各类精品课程及上百门名校公开课,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课程资源总量1850GB。增加了7路卫星电视直播,为资源的积累提供了极大便利。学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直接在网上观摩学习、资料查阅,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成功能齐全的网络多媒体教室191间和高清视频制作教室一间,教学机房共有计算机1700余台。 校园信息化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建设与改革
3.1专业建设
学校建立专业预警、退出、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减少或取消报考率和就业率低的专业招生数量,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大力扶持。本学年新增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撤销服饰与服装设计专业。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美术学、日语4个专业暂停招生。
学校建成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等,拥有良好的专业建设基础。本学年围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新建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极大推进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重视新办专业建设,修订《新办专业评估方案》,对新办专业教学质量实施评估和监控。依据评估结果,年度投入专项经费30万元,对6个新办专业进行重点立项建设。
3.2培养方案修订
学校坚持每年开展人才培养调研,了解社会和一线企业的需求,每四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每年对培养方案进行微调。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OBE教育理念,制定了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训练工程化,实验综合化”的要求,各专业在培养计划中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2016版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管理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8%。以学生为本,加大选修比例,选修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开设专业导论、学科前沿、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全面落实创新与技能学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技能竞赛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所取得优秀成果,经学校认定可获得相应学分。
3.3课程建设
近三年,学校共开设课程2716门,年均开设课程1900门。本学年开设课程1898门,授课4820门次。设立专项经费190万元,建设资源共享课平台和微课程平台,继续引进20门尔雅网络通识课程和10门上海卓越“智慧树”课程。同时,引入《军事理论》、《应用光学》等4门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积极培育和建设MOOC和微课课程。全年累计组织百余名骨干教师参加慕课建设学习与培训,重点培养在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其中杨聪琨、李炳等青年教师取得了重要成绩。学校举办了“首届校级微课教学比赛”,12件作品获校级奖。其中10件作品被推荐并获省级奖。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4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学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优秀组织奖。同时,学校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新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8门,为本科教学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
3.4教材建设
学校修订了《教材(讲义)编写出版和印刷的管理条例》等6个教学管理文件,新增《教材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材建设及管理工作。教师出版教材9部,其中1部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为校级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其中陕西省优秀教材3部,兵工高校优秀教材8部。学校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完善,教材选用由教研室提出方案,专家论证,教学单位学术委员会审定。公共基础课教材须上报校教材分会审批。本学年教材选用优新率75%,教材质量评估合格率100%,学生对教材评价满意率高。
3.5实践教学
学校遵循认知和技能训练规律,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构建了“四层次、四平台、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由基础技能层、学科基础层、专业综合层和拓展创新层构成,以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学科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和研究创新训练平台为支撑,各专业分模块组合实践教学内容。
本学年,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管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本学年开设309门实验课程,其中独立设课实验66门,实验课时共计167453.55学时。开放实验项目47个,有2231名学生参加。开设课程设计234门,共计976个班次, 27440人次,总课时17972.60学时。本学年开出实验项目1988项,实验开出率100%。
学校持续推进“训练工程化,实验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改革。本学年有556个班进行各类实习,其中毕业实习81个班,生产实习141个班,电装实习109个班,金工实习132个班。当年新增实习基地9个,目前有校外实习基地85个,校内实习基地22个,基本满足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活动氛围,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国家级奖6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项;本学年共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75项,获得国家级奖29项,省部级奖216项。
3.6毕业设计(论文)
学校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管理规定》等,要求选题符合专业背景,要与生产实际、科研、社会实践等相结合。
学校鼓励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提倡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本学年有797名教师参加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来源于科研和生产实际题目占75%以上。
学校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管理,通过毕业设计开题、中期和答辩的三期检查,实现全过程管理,各专业执行末位淘汰制度。本学年以随机方式共抽取23名学生参加校级答辩,优良率占22%。抽调112本论文送同行专家评审,整体评价良好。对每一届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2016年有53名学生毕业论文检测不合格,修改并重新检测合格后,进行答辩;1名学生重检后仍不合格,被取消答辩资格,延期答辩。
3.7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以项目研究为基础,精心培育重大教学成果。首次编制校级教改项目立项指南,对重点推进的教学改革工作立项建设。本学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4项;2013年5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结题,其中2个重点项目获优秀结题。校级教改立项49项。
全面统筹,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教学成果奖评审机制。2015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雷亚萍教授主持的“以‘目标教育’为牵引,提升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有效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特等奖。
学校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改实验学院拥有8个类型7个教改实验班、15个卓越计划班。
3.8对外交流
学校不断推进与国(境)外大学合作的规模与层次,努力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校际战略合作关系。目前与美国、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瑞典、澳大利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4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其在学生交流上进行实质性合作,打造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品牌项目,以“2+2”、“3+1”、“4+2”等形式进行校际交流,涵盖本科双学位、本升硕学位项目。赴美国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泰国实习项目、泰国汉语志愿者项目、韩国游学项目、英国游学项目、台湾学期交流项目等非学位项目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4.创新创业教育
4.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教育课》纳入必修课范围,分别在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分年级、分层次、分重点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在公共选修课及网络视频课中均开设《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构建了完整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块,使创业教育课程覆盖全部学生。设置专业导论课程(第1学年)和学科前沿讲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实现学科竞赛项目覆盖全部学科。利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举办了学校第八届“探索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评选出获奖作品40项;启动第十六届“探索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项目109项;举办光电设计大赛、机械制图大赛、高数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机械制图大赛、物理实验大赛、编程大赛、循迹车大赛、管理决策大赛等校内学科竞赛26项,参与学生近20000人次。
4.2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了提高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校在重点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资格培训的基础上,积极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特别是杰出校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教学及实践模拟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创新创业道路上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一是对应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业绩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有效的调动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及时调整职称评审中有关创新创业相关业绩成果的量化计分,充分发挥职称的导向性作用。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学生管理干部和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专家、企业家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4.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负责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委员会,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认定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校划拨12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比赛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同时,划拨10万元经费用于扶持创业社团发展。
本学年学校成功获批了39项国家级项目和26项省级大创项目。建立校级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现有7支在校生创业团队进入就业基地;定期举办SYB创业培训班,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在创业构想、市场评估、预测资金、制定利润计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全年开办三期,共有96名学员顺利结业。全年举办就业创业报告会12场,提高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邀请美国德州大学车浩教授、上海浪沙软件公司总经理刘洪武、自主创业毕业生山育泉等与学生分享交流就业创业经历;举办第十一、十二届校园模拟经营大赛、商务礼仪大赛等活动6项,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年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就业创业知识和信息150余条,服务学生就业创业。
5.质量保障体系
5.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陕西省《关于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要求,积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运行。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累计召开5次专题校长办公会,研究教学运行调整、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名师评选、教学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学校不断加强教学改革,认真抓好巡视诊断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本科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扎实开展。学校坚持执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带头落实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听课,深入学生课堂,掌握教学运行情况。
5.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采取措施,制定质量标准,健全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及方式包括以下内容。
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质量观,对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在理论教学方面,制定了编制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案、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考试与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制定了实验教学、生产实习、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了《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另外,对新办专业建设、课群建设、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学院毕业设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学生学风评价等标准也做了明确规定。
学校制定的关键控制点质量标准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学校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校院两级督导组听课、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监督反馈机制。对关键控制点达不到质量标准或不执行质量标准的人员和单位,依据《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文件严肃处理,并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有效地保证和提升了日常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对广大师生的教与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学校对教学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修订。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制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认定及管理办法,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在教材管理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教材编写出版管理办法,严格教材的选用程序;在管理手段建设方面,结合教学网及现代信息技术特点,制定了《教学管理工作指南》。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框架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为落实教学管理工作、加强教学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保障。
学校建立了校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展了2015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比较系统全面的采集了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并进行分析。实施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在编制发布学校年度质量报告的同时,组织编制各学院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强化学院质量意识和质量主体地位。
学校建立了督导组例会制度,学校每三周召开一次教学督导例会,集中对听课情况进行质量反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布教学督导通报,督促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每三周召开一次教学运行例会,对督导例会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通过教学督导例会、教学运行例会,形成一个质量监控、信息收集、反馈、整改提高的完整闭环。校教学督导团本学年累计听课1170节次,发布督导通报11期刊。
5.3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学校实行督导监控,落实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学院建立教学督导团(组)对教师随机听课,并及时与教师交流,指出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校教学督导团每三周开展一次教学督导例会,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本学年校督导团听课人数539人次,听课次数1170节次,检查实验79门次;各教学单位定期修订本学院教学督导细则,由学院领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院教学督导组主要侧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专业课、基础课教学督导,并结合学院实际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为改进教学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学校采取学院普查、学校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三期”检查;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设施、实验条件和课程准备情况。期中主要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教材选用、教学进度、教师授课、课后环节落实等情况;期末集中检查考试规程的执行情况。期中教学检查内容涵盖教学过程各关键环节,检查后形成专项总结,并以校发文件形式向全校通报,保证了教学正常运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专题调查,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广泛征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务处每学期要通过定期召开信息员座谈会、填写信息员意见反馈表、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组织学生开展针对理论、实验、实习教学各环节的测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充分鼓励并尊重学生反映教学活动的诉求和意见。2015年,学校共对3134门次课程进行了学生网上评教,学生评教参评率92.12%,教师的学生评教平均86.10分,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
学校通过学院自查、教学督导团抽查等方式,定期开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检查,掌握教学规范情况。本学年督导团检查试卷50份,抽查毕业论文(设计)112份,检查毕业开题、中期答辩30余场。通过检查教学资料,规范了各教学环节。
5.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
学校建有校内教学状态数据数据库,包含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高基报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等模块。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数据采集、分析手段,为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教学质量评价及保障提供支持。
学校建有校内“动态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涵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档案质量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质量监控信息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五个模块,100余个数据采集或监控点。主要用于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微观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和管理。
学校对“教学状态数据库”中的宏观教学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当年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和教学质量报告;对“校内动态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微观教学质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成绩统计分析报告;教学质量监控科负责组织专家,围绕不同专题进行专项统计分析,定期形成专项报告。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的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交校长办公会议、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其他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机制主要有:督导团例会、督导通报和督导信息反馈单;教学运行例会、会议纪要和整改通知单;发布考情通报;教学检查会议及总结文件等。健全的反馈机制保障了教学平稳运行,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公开发布《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分析报告》《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合格评价情况分析报告》《试卷质量分析报告》《教材选用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等系列专项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发布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情况、学生重要课程成绩分析、教师评学信息、教学运行例会纪要、期中教学检查总结、教学事故通报。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和专家队伍,强化激励措施,加大经费支持,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学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教学单位是质量改进的具体责任单位,负责本部门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改进工作,职能部门的责任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做好服务工作。二是通过教学运行例会解决教学运行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例会由主管教学副校长、职能部门和教学保障部门负责人参加,对相关问题“一事一单”,下达整改任务,限期解决。三是通过周期性专项评估的回头看活动,检查各教学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三是将教师教学质量水平考核结果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严格执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
5.5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学校制定《专业评估方案》,修订了《新办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正式启动校内专业评估与认证工作。本学年共有16个专业接受了校内专业评估。评估专家组采用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查阅教学档案、召开学生座谈会、考查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专业建设情况,并召开反馈会。评估结论是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投入的重要参考依据。各专业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在下一轮评估前,每年向学校提交年度整改总结。专业评估有效促进了专业的内涵建设。
“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和“土木工程”等4个专业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报工作。“体育教育”专业通过了省级新办专业建设工作评估检查。“机械电子工程”、“动画”、“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物联网工程”、“戏剧影视文学”等6个新办专业接受了校内专业评估。学校建立了专业预警与淘汰机制,对评估结果较差的专业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和建设。
6.学生学习效果
6.1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学习满意度是高等教育评估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对在校生发放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2000份,涵盖在校各个年级,收回有效问卷1780份,有效回收率89%。问卷由30个封闭性问题和6个开放性问题组成,主要涉及专业、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校硬件设施、学风及就业、教学管理、预期结果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总体学习满意度为87.42%,表明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总体比较认可或满意。学生对任课老师总体比较满意,对个别教师提出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建议。学生对图书馆、校园网络等教学硬件设施总体比较满意,但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略低,体现在体育设施相关器材数量少等。
6.2应届生毕业情况
2016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为5014人,体质测试达标率为99%,实际毕业人数为4994人,毕业率99.60%;其中授予学士学位4959人,学位授予率98.9%。
6.3从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016届本科毕业生5014人,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一次就业率为91.90%,位居陕西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在制造业占36.25%,在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19.34%,在建筑业占8.26%,符合学校以工学为重点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专业匹配度达到75.97%。单位性质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含中小微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比例分别为22.26%、62.60%和12.87%。主要分布在生产、科研、管理一线,比例分别为40.82%、31.39%和3.76%。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工作岗位符合“面向企业,立足一线”的办学定位。
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5年对260家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2016年对近200家用人单位进行走访,我校毕业生以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总体满意度量100%,其中满意为54.9%,基本满意为45.1%。
7.特色工作
7.1扎实推进教改实验工作
学校2010年成立教改实验学院,2011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改实验工作一直稳步推进。学校制定了《教改实验学院管理章程》《教改实验学院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奖励办法》《教改实验学院导师制实施办法》《教改实验学院关于鼓励学生考证的实施办法》等,明确学生遴选条件、选拔程序、导师制、技能证书奖励办法等。学校对各实验班给予经费支持,每年为试点专业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并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各类学生创新实验室、计算机室、数控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向学生开放。这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工程项目实践和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改实验学院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为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7.2有效推进分类教学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推进分类教学工作。
一是实施大学英语分类教学。为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教学的需求,学校在大学一年级加强基础英语教学,力争提高国家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二年级,针对四级通过的学生开设多样化英语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多通过英语选修课程加强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未通过四级英语的学生开设强化提高课程,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
二是实施高等数学分类教学。针对工科、理科、经济管理等学科对数学能力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侧重点的高等数学课程。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对数学能力的要求。
三是针对专业需求开设不同类别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校根据各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要求的不同要求,对金工实习和电装实习在课时要求、教学内容上都进行针对性调整,使学生在普遍了解相关工程知识的同时,能够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
四是实施体育课程多样化。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了篮球、羽毛球、武术等不同的体育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8.需要解决的问题
1.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
(1)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利用不足
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和利用不够充分;MOOC等优质网络课程使用不够广泛,教师缺乏网络化教学的意识;课程建设管理和课程平台的专职维护人员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共享和使用激励较少,缺少有效的督导措施,导致教师动力不足,建成后不能充分应用到日常教学中,缺乏更新和持续建设;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掌握不足;课程平台专职维护和管理人员补充和培训不足等。
(2)学校创业教育作为专项工作起步较晚
学生在校创业参与面相对较小,开展不够充分,没有形成自主创业的浓厚氛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规划和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教师缺乏系统训练和创业经验。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还不能适应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国际交流规模不大
留学生培养刚起步,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尚未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主要原因在于对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国际接轨意识不到位,职能部门与学院的统筹协调关系尚未理顺。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的软硬件还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2.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课程资源共享
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对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在工作量和显著业绩方面予以激励;制定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和利用管理办法,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督导机制。开展基于MOOCs/SPOCs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讨会,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和指导;以微课和MOOCs建设为契机,加强青年教师辅导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设立课程资源共享和利用管理机构,明确人员职责,及时补充课程平台维护和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紧跟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对创业人才的需要,加快教育观念更新,在全校形成重视创业教育的氛围。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业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上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等作为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高标准、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加大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定创业扶持政策,激励和吸引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完善配套条件。建立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着重考核其创业能力的提升。
(3)不断扩大国际交流
引进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国际交流工作平台,形成健全的国际合作办学服务体系,制定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招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理顺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统筹协调关系,明确责、权、利。实施 “留学西工”工程,积极拓展丝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招生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良好服务,改进外专和留学生生活条件。